|
儿童拖延症的解决方法
哈博士
对于问题解决(行为治疗)一般原则
1.了解拖延的原因
2.在即时反馈的前提下,实施矫正
3.观察矫正效果,优化矫正方案
用1到2周观察,了解拖延的强化原因、强度、频度等,通常的原因如下:
1.逃避课业任务
2.吸引家长注意
3.学习动机低下
4.人格特质,如准求完美、自卑、焦虑等
分析问题行为靠什么来维持
矫正的方法陈述:
1.行为的消失:针对拖延原因,消除导致拖延的原因
某一个行为的反复出现一定有其强化的原因,比如拖延是为了逃避课业任务,孩子拖延到很晚的时候,家长着急就会帮助儿童尽快完成,孩子就达到了逃避作业的目的,所以针对原因的对因处理应该是:确定了孩子确实是想逃避学业任务,那么不管多难、多晚,他都要必须完成作业,家长不代劳,但是始终积极的陪伴。当然对因的处理需要很多的智慧,比如,对部分孩子为了吸引家长注意的原因就不是特别好分辨,儿童在认真学习的时候家长可能觉得理所当然,而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,而在他们拖延是,家长却声色俱厉,尽管这种家长的注意是负向的、否定的,但是也好于忽视,这种情况,家长往往想不通,而不知所措。
2.差别强化
发现儿童良好的竞争性行为,立即予以强化,比如,儿童放学后首先进入书房,就要予以关注,“宝贝今天准备好学习了,爸爸看到了很开心”,早上按时起床,也要说“宝贝按时起床了,我们一起吃早饭,聊聊周末的计划,真开心啊”等等,良好的向上的行为在培养上就会慢慢替代以前的问题行为。
3.前提控制,对行为产生的环境,人进行调控,必要时甚至可以执行身体引导(行为塑造)。
安排尽量简单和舒适的学习环境,不要有任何打扰儿童学习的玩具啊、电脑啊、电话啊等等,学习的环境要家长可以监控到,但又不会打扰到孩子,在孩子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前,尽量不要让他们在一个封闭的书房里独自学习(比如关门)。孩子在学习习惯养成前,家庭不要在他们学习的时候观看电视,收听广播,高声聊天等,防止吸引他们的注意。即使是嘘寒问暖也要限制,孩子开始学习后,爷爷奶奶就不要在写作业的时候打扰他,送水送食物也不要。不写作业的时候,爸爸妈妈总是呵斥,在写作业的质量更高的时候,父母更多的关注和奖励他,家长可以制定一个计划,比如:孩子比前一天提前10分钟,完成作业,且质量较好的时候,可以奖励孩子5分钟的电视时间,亲子阅读时间等。当然也可以采用积分或者代币的形式提供奖励,这些积分和代币,可以用于兑换共同的家庭周末活动,儿童的小礼物,或者是小的愿望等等,在儿童行为改善后,家长要逐步调整这些措施,把对每一次良好行为的奖励慢慢调整为间隔奖励,或者提高奖励难度等,避免依赖。
移除强化物采用方法的注意事项
1.是否会导致危险。
举例:很多孩子为了博得父母关注,用头撞墙,父母如果用忽视的方式,小孩就会有危险。
消失治疗:举例:一个孩子总是在夜间苦恼,采用消失治疗,刚开始孩子的苦恼会延长,如果消失治疗过程中,父母于心不忍,不能坚定的执行下去,就会导致儿童的胜利,反而强化了他们的错误行为。
2.差别强化:
同问题行为竞争的行为出现
出现问题行为的时候,不奖励和忽视的方法,当不出现的时候,就奖励和关注来支持竞争性行为的突出。
例:“杜子腾”出现竞争性行为的时候(按时写作业)需要夸奖的方式,积极关注会让这种竞争性行为增加。如果写作业一直看电视,直接关掉电视,忽视杜子腾的抱怨,促进杜子腾去写作业。
如果我们无法确定什么是好的竞争性行为,我们可以采用差别强化的方式,例如奖励。
听故事会有一些其他的行为,例如吮吸手指,咬指甲,如果在讲故事过程中他出现这种行为,就停止讲故事,也不进行身体接触,直到孩子停止吮吸手指这样的行为。
规定时间不出现某种问题行为,倘若做到,就实行奖励。
行为契约:
让“杜子腾”对作业完成时间一个预估。孩子和父母每天约定一个作业完成的大致时间,孩子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,父母需要明确孩子完成作业后的奖励行为(不是物质奖励!)孩子积极参与制定的契约,他们更有动力去完成。
惩罚:
消失 差别强化 前提控制是我们在矫正儿童问题行为上最常用的方法。综合问题评判,移除问题出现的诱因,鼓励竞争性行为。
都无效的时候可以惩罚。惩罚需要家长的智慧去判别,并非孩子身体上的疼痛,辱骂呵斥就一定是惩罚。我们前面也提到过,体罚、呵斥唠叨也可能就是孩子博取家长注意的方式,这种情况下,这些辱骂呵斥反倒是孩子维持不良行为的动力。我们举几个常见惩罚的方法,供大家参考:
罚时出局:
其实就是暂时的隔离,这种隔离是使儿童脱离开不良行为发生的环境,但又在家长的监控之下,罚时出局时,孩子可能会哭闹,家长此时应该采取忽视。(当然也有人认为应该采取EQ处理技巧,我们以后再谈)。罚时出局的时限以2~10分钟为好,父母一定要坚定,要说到做到。对于儿童喜欢的游戏,这种惩罚比较有效。
反应代价:
成人社会中,最常见的反应代价就是为错误的行为支付罚款,如违反停车规定所交付的“违停罚款”。孩子的行为也可以如此惩罚,拖延的孩子没有按时完成作业,就缩短其看电视的时间,自由活动时间,或者取消周末的亲子家庭活动等。但是,在执行惩罚时,一定要说明,为什么要实行这样的惩罚,比如家长可以说“我们约定好了你要按时完成作业,我们就共同在周末参观博物馆,但是你没有按照你的承诺完成作业,我不想在你没有履行你的诺言时,带你去参观,这是不公平的”。当然家长也可以在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时,扣减孩子的积分或者代币,他们就没有办法利用积分和代币实现自己的小小梦想,这些方法都是反应代价惩罚。
需要注意的是:惩罚的对象是不良的行为,而不是孩子本身。在惩罚的过程中,不要对孩子进行标签化的判定,例如在惩罚过程中呵斥他就是一个差的人,就是三岁看到老之类。
不能对孩子进行品格上的判断。
惩罚是对孩子进行行为的矫正,而不是品格的判断,或者增加孩子不愉快的体验。
孩子在最初接触到行为矫正的时候,会产生“消失爆发”,这代表了孩子更强烈的反抗,但往往也是家长措施有效的表现。
最后,我要说的是,孩子的行为矫正是一个长期的,反复的过程,需要家长极大的耐心,更需要对孩子的爱,但当你做到这一切的时候,你才拿到了为人父母的第一张“执业执照”。孩子的问题越多,越说明父母之前的不合格,现在需要付出的努力越多。我们不能期望一夜之间,一个崭新的孩子出现在我们面前,对于问题更多的儿童,需要家长有一双发现他们优点的慧眼:当别的孩子考100分时,我们不是满怀焦虑,反复唠叨数落自己并不优秀的孩子,合格的父母最重要的是要能够在此时,满怀惊喜的发现自己的孩子学会了立即摆好书本,坐在书桌前,而发自内心的对孩子进行鼓励。塑造儿童的行为,更是在重新塑造我们自己。
行为矫正时,全家的态度以及行为是一致的。例如矫正杜子腾时,爷爷奶奶总是偷送巧克力之类。这样矫正就会变得困难,这种问题会导致形成不良行为的“间隔强化”,更难以矫正,全家一定要态度一致,有时候需要学校的老师,同学一起来配合,态度一致。当间隔强化出现,问题非常强化时,需要连续强化,才有可能对行为矫正有效,所以非常难。
|
|